轉貼~訓練孩子做家事 愉快至上

2006103110:00


訓練孩子做家事 愉快至上

文/丁凡


我覺得,不論種族年紀,人心人性大抵上都是一樣的。我們每做一件事,如果知道會有甜頭、有回饋,可以因此得到獎賞與肯定,就會比較願意做。一旦有過成功的正面經驗之後,這件事情和美好的回憶連在一起,下次就會更願意做了;相反的,如果我們對於這件事有負面的回憶,每次想到一件事,就意興闌珊,當然不會情願做了。


如果希望孩子肯做事,就不能為了孩子不做事而嘮叨、抱怨、挑剔、責罵他,讓他一想到收拾房間就聯想起自己挨罵的經驗,打從潛意識裡就抗拒;而應該設法讓他覺得做事之後會有好事情發生,也就是給孩子「正增強」。


通常,一般的父母會用到的正增強方法不外乎實質獎勵,像是給零用錢,買玩具,允許看電視、打電玩的時間等。我自己覺得用物質給孩子正增強的效果其實是有限的。現代的孩子,尤其是都會裡的孩子,看的、玩的、擁有的都太多了,貼紙、鉛筆這些小東西早已經吸引不了他們,但是都給值錢的禮物似乎也不是辦法。況且,我們也不希望孩子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,或是認為自己做點家務事就應該得到物質報酬。


我自己其實也不喜歡做家務事,於是發展出一些幫助自己的技巧。例如,我會放上一張CD,告訴自己說,不管收拾了多少、屋子收完了沒有,等到音樂結束的時候,我今天的家務工作就結束了。只要想到「苦難有盡時」就比較甘願,也比較專注。一邊做事,一邊有音樂聽,精神為之一振,結果比平常有效率多了,一個鐘頭裡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。


有時候,我會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點心,跟自己說,做完這件事就可以吃點心;或是想好要去看電影,但是要求自己做完某件事才可以去看電影。


至於要求孩子收拾屋子,我發現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請同學來家裡玩,他們就非常願意動手收拾了;或是提議一起做點手工藝、烘焙等有趣的活動,但是表示「我們需要先把廚房收拾乾淨,才能開始做東西」。為了做更好玩的事情,無聊的事也變得可以忍受了。


孩子小時候,放玩具、衣服、文具的抽屜可以用圖畫貼在外頭提醒他,讓他知道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。大一點的時候,可以用注音符號或國字標示出來,還可以順便學認字。


家長也可以在週末設定一個全家大小一起收拾屋子的時間,如果每個人都參與,讓它變成一個嘉年華會似的「特別活動」,活動結束後又有點心可吃,相信會是很愉快的家庭親子時間。


孩子小時候,其實都很喜歡幫大人做事情,似乎把「做事情」看成遊戲似的熱中,可是那時候他們的動作慢,能力有限,常常是在幫倒忙,於是大人往往因為缺乏耐性,或是為了效率和安全,而制止孩子天真的嘗試。等到大人認為孩子年紀夠大了,應該開始幫忙了,孩子卻已經失去興趣了。所以,一開始的時候不要怕麻煩,從小就要鼓勵孩子嘗試。不管成敗,對他們的嘗試都要給予高度肯定,並且表示感激,不要把他們的努力視為理所當然。這樣一來,孩子自然會願意做事情了。


愉快是合作的不二法門。


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6/01/09 家庭版